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和英勇的将领,他们或因命运捉弄,或因环境不合,无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位人才,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才能,却始终未能获得施展的机会。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除了关羽、吕布等骁勇善战的将军,还有诸葛亮、周瑜这样的智谋过人的军师。这是一个英雄因时势而崛起的时代,亦是时势造就英雄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些杰出的将领和谋士,反而让一些天赋异禀却无法施展的才子,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这位才子,尽管一度被忽视,却依然在一生中四次被封侯,六次被封王,甚至一度发誓要割下诸葛亮的左耳。若非因贪酒误事,他本可成就一番伟业。这位口出狂言的年轻人,正是曹植。我们对曹植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他那首《七步诗》之上,早早地就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华。
展开剩余82%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儿子,排行第三。那时的曹操正努力稳固北方的根基,政权尚未完全安定。因此,曹植的家族也过着随曹操征战四方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曹植和他的兄弟们也在这动荡的岁月中度过了他们的童年与少年时光。这样不断迁徙的生活持续了十二年,直到建安九年,曹操大败袁绍,攻占邺城,才稍微改变了曹植的生活轨迹。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植从小聪慧异常,十几岁时便已能熟练诵读《诗经》《论语》等经典,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有所涉猎。由于阅读大量的经典书籍,曹植的思维异常敏捷,言辞流利,每当曹操提问时,他总能迅速作答,且出口成章。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才华,曹植自然赢得了众人的钦佩,曹操也为此深感骄傲。
曹操亲眼看过曹植写的文章,那些作品令他十分惊讶,但也令他更加欣慰。为确认文章是否真为曹植所作,曹操问道:“这篇文章是你找人代写的吗?”曹植答道:“话说出来便是论,写在纸上就是文章。如果你不信,可以当面考我,岂需要找人代写?”这番话更加让曹操相信,文章确实出自曹植之手。如此才子,曹操自然非常看重,甚至多次想要立曹植为太子。
曹植性格直率,不拘小节,也不重视外表,生活朴素无华,这正是曹操看重他的一大原因,也显现出曹操当时对曹植的偏爱。有一次,曹操召集文士在铜雀台作赋,曹植也在其中。众人鼓励他随即作赋,曹植略作思索便写下了一篇《登台赋》。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使得曹植在众人面前风头无二。曹操对曹植更是倍感欣慰,认为他的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次年秋天,刚刚成年不久的曹植主动请缨,随曹操西征。一路上,艰险万分,爬山涉水,直到半夜才得以休息。当大军途经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惨景震惊了——这座昔日繁华的帝都,因战火而变得荒凉,断壁残垣、尸横遍野,恐怖阴森。眼前的一切让曹植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要成就一番伟业的决心。当西征大军离开洛阳继续西进,经过一年的战争,西部终于得到了安定,国家也开始恢复统一与和平。曹植在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封为临淄侯。回到邺城后,曹植却不知不觉卷入了让他命运转折的太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孙权,将曹植留守邺城,希望他能够像自己当年一样展现雄心壮志。曹植因才气备受宠爱,众人也认为他必定会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曹操曾多次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但最终因为曹植的一些行为让曹操十分失望,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他也因过于狂妄和不拘小节而遭遇了许多麻烦。尤其是在饮酒问题上,几乎每一次的失误都让曹操对他失望至极。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外出时,曹植借酒之兴,驾王室的马车,擅自打开了“司马门”——这个只有帝王典礼时才能使用的门。曹植一直骑马游玩,直到金门才停下,完全无视曹操当时的法令。当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惩处了掌管王室马车的公车令,并以此为警告,进一步加强了对诸侯的法律禁令。这一事件,也让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宠爱彻底消失。
自此以后,曹植的辉煌时期就此告一段落。两年后,曹仁在关羽的围困下危急万分,曹操命令曹植带兵前去解救,但曹植却因为认为自己无能而没有接诏令。那晚,他还大醉一场。第二天,曹操得知后,对他彻底失望,再也没有重用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植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游手好闲、吟咏作诗的闲散王子,尽管仍被封侯多次,但始终未能重回政治中心。直到曹叡继位,曹植才幡然醒悟,立誓要为魏国出力,甚至表示要将诸葛亮的左耳割下。然而,曹叡并未重用他,仅给予嘉奖,曹植的政治野心也最终无望。
曹植一生可谓高开低走。年轻时的才华令人钦佩,但由于性格过于随性,且常因饮酒误事,最终导致才华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最终英年早逝,年仅41岁。曹植的故事,令人感到无比惋惜,既是一位英才的悲剧,也是一位英雄未竟之志的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老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